深夜时分,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周恩来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醒,心中涌上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死了吗?”周恩来还未听完电话中的汇报,便怒火中烧,愤怒地打断了对方的话。他狠狠拍打桌子,愤怒地咆哮道:“他有多重要你知道吗?给我查,查清楚……” 让周恩来如此伤感的那个人,名叫汤飞凡。如今,这一个名字早已被人遗忘,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记得。 然而,正是这一个名字曾经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曾经,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拯救了中国于水深火热的境地。他曾在1950年成功遏制华北的鼠疫,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他还将沙眼的发病率从接近95%降到了不到10%…… 然而,谁能想到,这位伟大的人物竟然在61岁时含恨离世,且很快被世人遗忘。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样一位英雄的名字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多年后,尽管身处困境,汤飞凡依然坚信,成为一名医生是他一生中最无悔的选择。 1897年,汤飞凡出生在湖南唐家坪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当时,中国的乡村医疗条件极为落后,许多致命的流行病肆虐于乡间,贫苦的百姓没有药物可用,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因病去世。作为一个孝顺的孩子,汤飞凡目睹了无数乡亲因病痛苦离世的情景,这些深深触动了他。年幼的汤飞凡立下誓言,长大后要做一名医者,去拯救那些因疾病而痛苦的人。 1921年,汤飞凡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当他的同学们纷纷选择开设自己的医馆时,汤飞凡却拒绝了。他说:“当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人?但如果能发明一种预防方法,能让亿万人免受疾病的侵袭,那才是我真正的目标!” 于是,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毅然决定去美国深造,前往哈佛大学继续自己的医学研究。 在哈佛,汤飞凡因才华横溢,深受导师的喜爱,并且被强烈邀请留在美国。然而,这一切的诱惑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即便是诺贝尔奖似乎触手可及,他也没有被这样一个世界顶尖的学术环境所留住。最终,一封来自祖国的信让他做出了决定—— 信是他的导师颜福庆所写:“我希望你能回国,帮忙建立中国自己的医疗教育体系。” 这句话点燃了汤飞凡心中一直未曾熄灭的火焰,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返回祖国。因为他深知,自己是中国人,现在不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还能等什么? 汤飞凡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上海,并接受了上海医学院副教授的职位。可是,这条报国之路并不顺利—— 面对白手起家的困境,他所在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只有29个学生,且教职人员稀缺,汤飞凡的细菌学系只有他一人。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他没有抱怨,而是以实际行动克服困难。没有实验设备,他便把自己捐赠的显微镜拿出来;没有课程教材,他与妻子共同编写教材。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凭借汤飞凡的执着与严谨,他深信自己能实现“东方巴斯德”的梦想。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所有的计划和研究都被迫中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汤飞凡并没选避难或放弃。相反,他毫不犹豫地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了上海救护委员会的前线医疗救护队,前往宝山救护站,参与最前线的医疗工作,离战火最近时,他的救护站距离敌军阵地仅有700米。他亲手研制的青霉素,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他研发的牛痘疫苗,更让中国在世界前16年就消灭了天花…… 然而,就算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汤飞凡依然没选“躺平”。1954年,我国成为了沙眼病的重灾区。超过半数的中国人患上了沙眼,发病率高达55%,致盲率为5%。汤飞凡再次挺身而出,主动请求辞去所有行政职务,专心攻克沙眼这一难题。 这是他为之奋斗的一生之役。早年,他因揭示日本学者研究沙眼病原体数据错误而声名远扬,但这并非他最渴望的成就。他希望证明,中国人可以在沙眼研究上取得突破,这一目标始终未曾改变。 1955年8月10日,汤飞凡成功分离出了沙眼病毒——著名的TE8。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规定,只有在人眼中引起沙眼的病毒,才能被认定为“真正的沙眼病毒”。为了验证这一发现,他决定亲自以身试毒。 汤飞凡并没有让实验室成员冒险,而是自己承担了这个风险。1958年元旦,他瞒着家人,冒着失明的危险,让助手把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眼睛。结果,他的眼睛很快肿胀得像核桃一样,出现了明显的沙眼症状。此后,他坚持40天不治疗,直至收集到了足够的临床数据。这一发现最终帮助人们找到了沙眼的治疗方法,也使得沙眼的发病率在短短两年内,迅速减少。 上海的沙眼发病率从1959年的84%降到5.4%;全国范围内,沙眼的发病率也降至不到6%。 汤飞凡的这一突破,使得他被誉为“衣原体之父”。他成为了全球首位发现这一重要病原体的中国科学家,至今无人超越。 然而,这一切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汤飞凡的名字逐渐被遗忘,直至他逝世。 1958年,汤飞凡因遭遇严重的舆论攻击和精神压力,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9月30日,他在家中上吊自杀,年仅61岁。 这个悲剧的消息传到国务院,周恩来痛心不已。然而,汤飞凡的葬礼没有一点正式的祭奠,连亲友的悼念也没有,只有妻子将他的遗体火化,骨灰带回家。 汤飞凡死后,他的名字被几乎完全遗忘,与他合作的张晓楼抢占了他的所有荣誉。即使在1980年,国际眼科防治组织仍然向汤飞凡发出了邀请函,希望他能参加国际会议,但那时汤飞凡早已离世。 1986年,汤飞凡的妻子和学生们为他争取到了应有的公正。1992年,国家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其中一枚便是汤飞凡的纪念邮票。 他的贡献终于得到了认可。尽管他逝世多年,但他为中国医疗事业所做的贡献,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汤飞凡,这位曾用生命为中国医疗事业献身的伟大科学家,虽然名字被遗忘,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却永存人心。